close

 

每次到圖書館,只要看到關於張愛玲的書籍,我總會忍不住借回來閱讀。
目前手邊有兩本:美麗又蒼涼的手勢─我看張愛玲﹝費勇著,2003年出版﹞
另一本是:張愛玲傳﹝作者于青,於1993年出版,是一本有些歷史的書籍﹞

〈美麗又蒼涼的手勢 ─我看張愛玲〉已讀完。透過作者對張愛玲許多著作的評論,讓我們對於這位家喻戶曉的名作家,有更進一步的認識。

其實我讀過很多評論張愛玲的書籍,內容概括而言其實大同小異。雖然如此,我還是一本接著一本看。

我們在封面的內頁看到〈關於張愛玲〉對於﹝張迷﹞也許早就耳熟能詳,但是我還是把她的生平摘錄下來,以做為完整的敘述。

張愛玲〈1920-1995〉河北豐潤人。出生於上海,童年在北京、天津度過。
1942年幫《泰晤士報》寫劇評、影評,並自此發表一系列文章。
23歲和胡蘭成結婚,至1949年抗戰勝利後分手。
1952年移居香港,在美國新聞處工作。
1955年旅居美國,並與作家賴雅結婚。之後在加州中文研究中心從事翻譯和小說考證的工作,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...。
1995年9月8日,被發現老死於美國洛杉磯寓所。

著有:《半生緣》、《流言》、《秧歌》、《怨女》、《傾城之戀》、《金鎖記》、《張看》、《傳奇》、《對照集》...等書。

如果能從年表﹝257-265頁﹞細看,就能更細膩地看張愛玲的一生!

作者用非常輕柔的筆觸,對照著張愛玲的著作,例如:金鎖記、傾城之戀等,以客觀的角度來評論張愛玲的生平﹝當然包括她的出身、與胡蘭成的短暫婚姻、及臆測她的內心世界...﹞而終究她以蒼涼的姿勢,過著謎一樣,不為人知的異鄉生活!

29頁
有人說,她的一生只是在放棄,「一生為求自尊而放棄會傷害她的事物」。放棄了父親的家,放棄了對胡蘭成的愛戀,最後,連生命都放棄了。真是「不斷放棄,終於放棄」。
放棄的另一面只不過是「逃遁」,只不過是從一個不安全的地帶尋找一個較為安全的地帶。
張愛玲的一生困擾於對「亂世」的不安之中,對於平常生活場景的好奇,對於物質的執著,可能都源於那種不安感。.....

103頁
張愛玲的故事當然不會完。
一代一代的讀者仍會不停地欣賞、評論下去。
40、60、80、90年代都有張愛玲的故事,在不同時代的人們心頭引起的也許是同一種感受:她是一種象徵,象徵著這個世代的中國人共有的鬱結。

123頁
張愛玲曾經說過:回憶總令人惆悵的,過去的美好只會使人感到一切都完了,而過去的煩惱,只會使人再度煩惱。
回憶的語調之所以蒼涼,是因為時間的陰影,那種犀利而頹黯的光芒,足以擊敗一切的抗爭和反叛。

148頁
張愛玲的文字首先震撼讀者的,也是它的那種神奇獨特的質感。

149頁
所以張愛玲的瑣碎,並不繁冗,反而又一種透明的質地。
原因很簡單,因為張愛玲用一種統一的情感來觀照這繁瑣的世界,並且抵達這繁瑣世界最深處的層面,因而,瑣碎的場面具有凝煉的穿透力。
2008.4.22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ndy1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